在和平年代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远离祖国,奔赴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,用自己的血肉之躯,为世界和平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。申亮亮,就是其中一位英勇无畏的维和英雄。
热血启航:逐梦军旅铸锋芒
1987年8月,申亮亮出生在焦作市温县温泉镇西南王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。2005年12月,18岁的申亮亮怀着对绿色军营的向往,毅然投身军旅,成为陆军第16集团军某部队的一名战士,从此开启了他的热血征程。
在部队的日子里,申亮亮迅速成长。他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,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,200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多次被评为“优秀共产党员”“优秀士兵”。在军事训练上,他始终保持一股钻劲、拼劲、狠劲,刻苦钻研业务技能,精心练就过硬本领,是有名的“兵教头”和“拼命三郎”,多次在部队组织的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,成为全团闻名的“一专多能”型骨干,入选集团军“百名专业能手”人才库。2010年,吉林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水,他主动请缨参加抗洪搜救分队,冒着冲锋舟随时会被洪水打翻的危险,和战友一道解救转移被困群众50余人,荣获了抗洪抢险奖章。

申亮亮
申亮亮始终牢记共产党员就“绝不放弃为祖国和军队去战斗的机会”,他深知马里维和任务区环境复杂、条件艰苦、处地危险,但仍三次主动请缨参加维和行动。为了能够赴马里参加维和行动,他忍着突发的病痛,穿戴15斤重的钢板参加封闭集训,各项考核项目都名列前茅。
2016年年初,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表现,申亮亮终于如愿入选中国第四批赴马里维和部队。5月18日,和194名战友一起,从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出发,跨越千山万水,踏上了马里维和之路。
生死抉择:37秒的无畏担当
马里维和任务区是联合国认定的最危险任务区,没有之一,那里恐袭频发,高温多雨,传染病肆虐。一到非洲,申亮亮就把自己微信朋友圈签名改为“勇敢、勇敢”,寓意不管碰到什么事情,都要迎难而上、勇敢面对。但是真正的维和生活既忙碌又危险,申亮亮去马里的11天里,分别执行过站岗、修缮营区、服务当地民众等任务。

申亮亮在马里执行维和任务
然而,危险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。马里当地时间2016年5月31日20时50分许,申亮亮与战友司崇昶共同担负维和营区2号门岗执勤警戒任务。2号哨位扼守营区大门,是营区安全的重要屏障。突然,一辆不明身份的车辆如脱缰的野马般高速冲向营门。申亮亮瞬间警觉,他第一时间向作战值班室报告:“2号哨位报告,不明地方车辆强行闯卡,请求支援!”同时,迅速拉响警报,通知营区做好防护。紧接着,他果断指挥战友司崇昶向目标开枪射击,试图阻止车辆闯入。但那辆车并没有减速,而是以极大的力度撞击营地的防护墙,巨大的冲击力使其侧翻,浓烟和火焰迅速蔓延。在最后一刻,申亮亮奋力将司崇昶推开,没等司崇昶做出反应,车上的炸药便发生了剧烈的爆炸,申亮亮的身影则永远消失在了熊熊烈火之中。
从申亮亮发出预警到爆炸发生,一共只有37秒。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37秒里,申亮亮用自己的生命,为战友们争取了宝贵的逃生时间,阻止了汽车炸弹冲入营区,避免了维和部队官兵更大的伤亡。
荣耀永传:精神不朽照征程
申亮亮牺牲的噩耗传来,举国悲痛。他的父母、亲人沉浸在无尽的哀伤之中,但他们为有这样英勇的儿子感到骄傲。他的战友们纷纷表示,要继承申亮亮的遗志,完成他未竟的事业。2016年6月7日,申亮亮的遗体灵柩抵达马里首都巴马科,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为他举行了追悼会,向这位英勇的维和战士致以崇高敬意。6月9日下午,在中央军委的关怀下,空军专机跨越11个国家,连续飞行27000多公里,将申亮亮的遗体接回祖国。当覆盖着国旗的灵柩缓缓抬下军机时,《思念曲》奏响,在场的人们无不潸然泪下。
6月10日,申亮亮生前所在部队官兵在吉林市永吉县殡仪馆为他送行,申亮亮的家属和社会各界人士1000多人参加追悼会。随后,他的骨灰被护送回温县老家安葬。6月13日上午,温县烈士陵园庄严肃穆,数万名群众自发走上街头,怀着崇敬和悲痛之情,迎接这位英雄回家。
申亮亮牺牲后,被授予“和平使命纪念章”“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”,被马里共和国授予“战士十字勋章”,被联合国授予“达格·哈马舍尔德勋章”。2019年9月17日,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,授予申亮亮“人民英雄”国家荣誉称号,以表彰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杰出贡献。9月25日,申亮亮又获得“最美奋斗者”称号。这些荣誉,是对申亮亮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,更是对他伟大精神的永恒铭记。

《人民日报》报道申亮亮事迹
申亮亮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军人的使命与担当,展现了对和平的执着追求和对祖国、对人民的无限忠诚。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,成为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。